从迈入“亿元时代”到突破4亿,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是否存在热钱涌入价格虚高的情况?中国艺术品市场还存在哪些行业弊病?从本期起,本刊将逐一专访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让这些顶级鉴定专家揭示市场发展症结。
玉器永远是少数派
“玉灵魂,金文化”是已逾82岁高龄的杨伯达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总结。在玉器研究领域,杨伯达的声名几乎无人不晓,他曾担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玉器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等诸多要职。
“中国玉文化是中国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大约有1万年的历史,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奠基石。”与杨伯达的对话,是从玉文化的历史开始的。他表示,中国玉文化历史经历了“巫玉”、“王玉”、“民玉”三个阶段。
如今玉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民间收藏,市场上的玉器也已经到了假货成灾的地步。杨伯达表示,从数量上讲,玉器是非常珍贵的,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充斥市场。在中国古玩市场中,玉器从数量上终究比不过陶瓷器。他以故宫收藏为例,“故宫收藏有3万件玉器,官窑瓷器则有30万件,从绝对数量上看,中国玉器永远是少数派”。
“市场上绝大多数玉都是假的。”凭借几十年对玉器的研究和经验,杨伯达肯定地下了这样的结论。“很多收藏家手里的东西都是假的,为这些假货,有人花了几千万,有人可能花了几亿,有些材质是以次充好,有些甚至只是好看的彩色石头。”
因为见到太多假货,为了不伤感情,杨伯达早已“封门”,不再为藏家进行玉器鉴定。
真正的鉴定师来自博物馆
玉器市场的真真假假进而产生了鉴定问题。“现在一大问题就是鉴定市场太混乱,鉴定师鱼龙混杂,而这种现象没办法克服,要维持一段时间。”杨伯达表示,鉴定师是不能够速成的,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用三五年时间成为鉴定师。
既然鉴定人才缺乏,是否可以通过高校设置鉴定专业来弥补人才缺口,杨伯达对此看法并不乐观。他认为,以目前的教育水平,学校是培养不出文物鉴定人才的,真正学鉴定还是要博物馆出身。鉴定专业需要学习大量文献知识和研究文物,尤其是作为标准器的文物。“学习鉴定首先要看标准器,仔细研究它的特点是什么,然后拿第二件跟它比较,慢慢积累,如果看的不是标准器,怎么进行比较辨出真伪?”
这其中就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能作为标准物的文物大多分散在各地,尤其是故宫等博物馆中,学校无法掌握这些资源。在相关文献、资料很少,也没办法接触到实物的情况下,教学只能通过看文物图片进行。“别说是见不到实物了,学习鉴定隔着玻璃看都不行,必须要过手,因为物品的手感、音效,甚至气味都与真假大有关系。”
杨伯达坦言,学校专业毕业生到现场鉴定,正确率能达到一半就非常不错了。即使是在博物馆,有机会掌握鉴定标准器,还要花费二三十年才能成为合格鉴定师,而且还得是真正用心研究的人。“现在很多出来鉴定的人也没有看过标准器,找件东西自己在屋里研究一两天就得出一套理论,出来到处做鉴定。”
拍卖市场热钱乱窜遭遇“非正常”
对于如今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火爆,杨伯达认为是财富积累和经济情况造成的。“拍卖市场从去年跨入亿元时代,到不久前突破4亿元,是非正常的现象,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远没有文物市场快。”他表示,大量资本的流入抬高了文物的价格,这种游资到处乱窜的现象是很不正常的。“楼市股市不景气,很多人比来比去看什么能生财,就把钱投入到文物市场中,从前几年的玉器、瓷器,一路到如今的书画。”
杨伯达表示,当今文物收藏家也与古代有很大差异。“古代收藏家是真正喜爱、理解物品承载的文化,对文物是有感情的,收藏是一种爱好,但现在更多的人将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方式。”
虽然认为如今的拍卖市场存在“虚火”,但杨伯达还是对今后文物价格升值给予肯定。“不要怀疑,文物市场上的价值和价格是要水涨船高的,随着时间的拉长,文物价值提高的同时必然会带动价格上涨。”
杨伯达以堪称国宝的唐代画家韩滉作品《五牛图》为例表示,解放初期,在周总理的批示下政府以重金购回《五牛图》,交由故宫博物院收藏。“当时购买的价格是5万美元,大家开玩笑地说一头牛达1万美元,现在这幅画已是价值连城,一头牛的价格至少上千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