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木刻赤子——刘岘作品捐赠展”于2010年7月28日上午十时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殷福主持了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文化部艺术司美术处处长安远远、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中国美术馆馆长助理谢小凡、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办公室主任丁杰、著名艺术理论家刘曦林、河南美术馆馆长华建国、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李允经、刘岘先生夫人王卓君、刘岘先生女儿王人殷女士等。
此次展览展出了刘岘先生3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木刻作品200余件,所有展品均来自于家属向国家的捐赠,展览结束后全部展品将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此次展览是对刘岘多年创作历程的一次梳理与回顾,也是对其艺术精神的一次总结与提炼。
刘岘(1915—1990)原名王之兑,字慎思,是20世纪中国著名版画家,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代表。1932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专业,并自学木刻,1933年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34年考入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日本著名版画家平塚运一。1939年到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1942年出席在延安杨家岭小礼堂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馆研究保管部主任、研究馆员、中国版画家协会顾问等职。为中国美术馆的创建、收藏、研究和对外交流等作出了贡献。
刘岘的版画作品以黑白木口木刻著称,并以大胆的构图、夸张的手法、强烈的黑白对比,以及严禁的结构,优美的线条,具有细腻而极富生机的特点,形成了他独特的现代版画的个人风格。这次展出的“百花”系列,刻画了大自然的数种花卉,细腻、精炼,可看出刘岘先生对生活的体验之深。刘岘先生的作品明白流畅、细腻生动、雅俗共赏,是人民大众的艺术。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李允经谈到“大众的、民族的、世界的”是刘岘先生作品的本质特征。
刘岘在创作中始终秉承鲁迅先生的教诲,以“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内心一致要求”为宗旨,创作了大量关注劳苦大众及社会现实问题的木刻作品。本次捐赠作品中《白夜》、《罪与罚》、《子夜》插图是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的重要作品。在延安的岁月里,画家真切地领悟到“艺术不是艺术家个人象牙塔里的玩物,应该是时代和人民的心声”的要义,作品开始呈现出表现陕北人民生活、抗日救亡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画家以极大的热情讴歌新生活,创作了大量生活纪实类的单幅木刻作品,如《零食摊》、《建设中的展览馆》、《牧歌》等。
透过这次展览,我们不仅对刘岘先生一生的艺术成果有直观的感受和认识,还可领略作品所传达的鲁迅先生倡导下的新兴版画大师的艺术精神。
木口木刻:木刻版画类型之一。指以实心钢条制成的刀,在纤维细密坚实的横断面木材(如砧板状)上刻作的版画。因这种木料纤维均匀竖立,刀刻时所受阻力均匀,不易碎裂,易于细刻;大的面积,需要切块拼合。同时可利用这种刀头切口处的不同锐角刻出各种线条,如刀口排列成锯齿形的锐角,一刀就可刻出整齐的多条排线。欧洲版画家所刻精细的作品,大多属此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