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画的历史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古代版画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数铜版刻和套色漏印。独特的刀味与木味使它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与地位。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我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我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中国版画艺的渊源与发展源流
我国的史前版画的由来,史前前期的彩陶图纹、殷商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金文、汉代画像砖和秦代肖像是版画的雏形。
公元1世纪中国发明造纸术,纸的出现为雕版印刷提供很大帮助,使印刷业繁荣成为可能。
这幅雕版佛画构图饱满,结构紧凑,人物刻画生动细腻,线条遒劲有力,人物表情刻画传神,显得十分精炼而纯熟。
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史
1 、初创期-----唐代
唐代的木刻主要是为佛教服务的,而木刻主要是反应佛经的情节,宣扬宗教思想。当时宗教的兴盛推动印刷业的发展。
佛画版画采用工整细腻的线描阳刻法,强调线条造型,色彩单一,搭配柔和。画中的佛 ,
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菩萨等都采用工整细腻的线条,色彩比较和谐。
说法图
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金刚经》卷首有一幅木刻《说法图》,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在给孤独园长老说法的场景。
2 、发展期----宋、元时代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临安、绍兴、湖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首图
3、明代、清代发展
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在许许多多文人、书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现了各种流派,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不仅宗教版画在明代达到顶点,欣赏性的版画也在明代大大兴起。画谱、小说、戏曲、传记、诗词等。尤其是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版本众多,流行广泛,影响深远。这一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福建建阳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于民间工匠,雕刻质朴。以南京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戏曲小说为主。或粗犷豪放,或工整 秀丽,风采迥异。
清代时,木版年画开始兴起,形成 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三大民间版画木版画制作中心。
五谷丰登
杨 柳 青 版 画
特点:染印结合、作工精细、工整,色彩鲜明层次丰富,重点处以粉、金晕染,使之别具一格。
桃花坞版画
特点:色彩运用鲜明、浓艳、巧妙。因苏州的特殊地理位, 桃花坞年画有明显吸取西洋绘画技法的痕迹,作品表现出匀整的装饰风格。同时也是早期经过通商走出国门的中国绘画之一。
杨家埠版画
特点:构图饱满、画风粗犷、造型简洁夸张,多使用对比色,色彩强烈、鲜艳,极具装饰性。
4、明清徽派版画
中国传统版画自唐宋金元直到明清,以印刷的传承为传承,而印刷的进步则以社会的发展为发展,在其黄金时代之前,所有的变革都是积极的积累、扎实的丰富、平和的普及,没有如此的积累、丰富和普及,郑振铎先生所谓的万历年代的光芒万丈就不可想象,而徽派版画在这一历史沿革中的活跃和突出有目共睹。
中国画中的南宗、北宗、吴派、浙派、新安派、岭南派等大多以所处地域为界。中国的印刷品也以蜀本、浙本、平水本、北京本、建安本、金陵本、新安本、苏州本、吴兴本等不同地方为界。地域文化的独特个别是不同派系相互区别的资源基础,所谓一万水土成就一方人文。徽派版画正是植根于徽地文化的沃土,植根于徽人氏族的文明,早期皖南望族大户刻印的元末明初本的《报功图》既是这沃土与文明的产物,也可看做是徽派版画的先声,弘治十二年(1499)黄永旻等刻制的休宁流塘《詹化宗谱》中詹姓先祖的形象生动自然,线条流畅,已显露出徽派版画刻画细腻,表现深入的风格,万历十年(1582)高石山房郑之珍刊刻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的面世,更强化了徽派版画与建安、金陵、武林等不同版画重镇的比较,这一作品中刻工黄珽等人用刀大胆精熟,刻线干净利索,人物形象和画面氛围有着明显的民间文化意韵,与民间木版年画有着相似的地域风格,并且在表现趋向上接近南北两京的画风。徽派版画的繁荣兴旺正是这样一些优秀作品的不断铺垫和积累,从量到质起着推动,促进和发展的作用。
随着徽州的墨庄书坊生意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优秀的画师与刻工身份高标,精妙的画面和娴熟的刀工也成为奇货可居的商品,老板们不惜重金延揽高手,匠人们竭尽心力拿出精品,由此涌现出一批如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黄应澄等著名师匠。当时四大墨谱的问世,画谱、民间故事书、诸子百家书、戏曲小说的刊行,都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徽派版画家高峰期的特征,精美的绘图,圆熟的刻版和讲究的印制装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读书风气之盛,读者将书籍文字的理性与赏图审美的感性合二为一,形成阅读的乐趣与快意,书籍因插画的丰富和普遍也让更多普罗大众有了接近文化移风易俗的机缘。
《观音菩萨三十二相大悲心忏》丁云鹏
徽地书籍名燥一时之际,外地书坊不甘落后,也想方设法去请出徽州画师刻匠来提升本地书籍的品质,徵州版画在本地结果的同时又在外地开花,所以形成了以明代徽派版画为主的传统版画的黄金期。在当时的中国尤其是东南沿海各省西风东渐,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萌芽、文明的影响都随着海船的往返日趋热烈,民族、民俗和民间的不同文化形态在外来文化影响下都起着或暗或明的变化,这其中徽派版画借助书籍画本在社会与大众间的普及,应该看做是这种变化的重要载体,明末清初间中国传统版画的盛况所形成的文化与审美的高峰,更离不开徽派版画的努力,徽派版画最著名的黄氏派系黄应光、黄应祖、黄应秋、黄德宠、黄一楷、黄一彬、黄一凤等众位虽不尽在徽州一地,有些长年客居苏杭,但正是这些祖籍徽州的师匠们将徽州版画的精神品质和操做技艺在他们的客居地发扬光大。
5、新代繁荣期 —现当代
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了一批关注和同情劳苦大众生活的版画艺术家,歌颂人民的觉悟作为创作主体,用自己的努力去唤醒中国,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争取名族解放之路,踏出了一条新兴的艺术道路,也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李桦《怒吼吧中国》
胡一川《到前线去》
作品反映了全民族的愤怒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急切要求
藏族女孩
这幅作品把中国版画的语言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为创作版画的新的名族形式作出了努力。也是我国水印版画的精品。
李焕明
水印木刻
二、新徽派版画的发展
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版画是以发现和挖掘劳动者的生活诗意为审美内涵、以写实形象的塑造为艺术语言的现实主义版画。作为社会主人的艺术家,我们对劳动者生活的诗意赞美与表现,这种审美的转换既是一种精神情感的洗礼,也是一次创作方法的转型与探索。而诗意的、写实的版画语言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获得了许多传统艺术的滋养与地方民间美术的哺育,由此形成了其时众多具有极强地域性色彩的版画流派。
1960年为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创作的《黄山后海》《节日的农村》《旭日东升》《黄山宾馆》《梅山水库》《水库工地》6件套色木刻,是由赖少其策划组织并由赖少其、郑震、周芜、师松龄、宇夫、易振生、张弘、陶天月在1959年合作完成,尺幅巨大(多超出150cm×90cm),多版套印,以描绘黄山自然风光或江淮农村新貌为主题。这些套色木刻给予当时美术界极大的震动,人们从这些作品里读到了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时代气息。“新徽派版画”由此成名。
《黄山后海》
赖少其 张弘 师松龄
套色木刻 1960年 152×90cm
薄暮时分 48.5cm×34.5cm 郑震
郑震 《茶山晨曲》
20世纪70年代新徽派版画佳作迭出:有赖少其、师松龄、陶天月、林之耀等合作完成的《淮海战歌》《淮海煤海》《陈毅吟诗》《毛主席在马鞍山》《金色的秋天》《百万雄师过大江》《淮河之晨》《丰收赞歌》,还有周芜的《打麦场上》,郑震的《在佛子岭人造湖上》《薄暮时分》,易振生的《转炉车间》,朱曙征的《凤凰松》,张在元的《山韵》,张宜银、张佑民的《水乡》,蔡世明的《秋熟时节》,洪明道的《船台无处不飞花》,关学礼的《今日葛洲》,赵鸿恩的《供销社的新货》,丁少中的《牧场》等。
《陈毅吟诗》
赖少其 师松龄
陶天月 林之耀
套色木刻 1976年 129×92cm
新徽派版画流派无疑以赖少其为灵魂人物,他们在反映新中国成立30年的时段内对于整个社会工农业生产给予广泛的关注与表现,尤其是通过他们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于工农业劳动生活场景的描绘,形象地揭示了那个新旧社会转变给人的精神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新徽派的形成是通过劳动者与劳动者场景的描绘,探索了木刻版画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批判性向新中国现实诗情抒发的审美转换的产物。
21世纪,新锐辈出的新徽派版画大本营又出现了一支生力军,他们就是应运而生的合肥市文联美术创作中心主题画创作群体,新一代版画家手持新徽派版画的接力棒也走过了20个年头。他们继承新徽派版画的优秀传统,以创作锻炼美术队伍,以实践提高骨干的业务能力,美术创作中心十几年来坚持大型创作、主题性创作、集体创作。先后有百位作者参与完成了百余幅主题画创作,有十几幅作品入选国家及省市美术创作工程,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徽博物院以及安徽省、合肥市政府等机构收藏。其中有2009年入选由中共中宣部批准,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财政部实施的“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工程”的中国画作品《生死印 —1978安徽凤阳》(350cm×600cm)和2015年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套色木刻版画《汉代太学与独尊儒术》(180cm×330cm),还有版画《瞬间的光芒》、《黄山莲花峰》、套 色 木 刻 版 画 还 有 《 邓 小 平 上 黄 山 》、《1978冬·凤阳小岗村》、《庐州遗韵》等。
新徽派版画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走过差不多60年的历程。“安徽版画家们继承古代徽派版画的优良传统,予以革新,反映现代生活,赋予时代精神,使古代徽派版画优点,融合于新兴版画的革命传统之中,为创作新徽派版画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他们不是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而是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更不是忽视我们的国情,不考虑人民的审美习惯而盲目地照搬外国的艺术形式。”(古元《祝新徽派版画的出现》)如今我们重温中国著名版画家、版画教育家古元的话,备感亲切。
三、我的版画创作谈
我的艺术之路还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说起,当时受著名画家周思聪、蔡亮、梁玉龙、郭全忠指导,以现实主义为创作风格。代表作油画作品《永葆革命青春》(见天津美术出版社《工农兵形象选5》),版画作品《戈壁笛声》,《西北》组画。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又继续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探索抽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风转为严谨、理性。代表作版画组画65幅《大千世界》(见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个人画集《大千世界》,1986年《美术》月刊6期“画家介绍”,《人民日报》1988年10月25日版),版画组画12幅《山海经变》(见1990年《美术》月刊12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艺术创作日趋成熟、追求淡雅、自如的东方绘画风格,多以静物和人物为创作内容。代表作版画作品《花》系列组画50余幅,其中近半数参加全国美展及出国展出,多次在《美术》月刊发表。
2002年至今先后策划并组织“合肥工笔画创作群体”“合肥版画创作群体”“合肥主题画创作群体”,策划实施了包括2006年12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06安徽•合肥工笔重彩画作品展”等重大学术活动,被业内誉为“合肥美术现象”。
2013年在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联的领导下,组织开展抢救性征集安徽版画界获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优秀版画家“鲁迅版画奖”的作者及同时代优秀版画家的代表作品的活动。共收到“新徽派版画”精品150幅。
2 014年至2017年连续筹划举办“合肥市中小学美术教师版画学习班”,并担任主导教师。
1999年获中国版协颁发的“鲁迅版画奖”(中国版画界最高荣誉奖)。
2009年领衔主创的中国画作品《生死印—1978·安徽凤阳》入选经中宣部批准,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2013年创作版画作品《汉代太学 独尊儒术》入选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2018年领衔主创的版画作品《三大改造》入围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创作进行中)
版画《生死印 1978 凤阳小岗》
《汉代太学 独尊儒术》炭笔稿
版画《汉代太学 独尊儒术》
2011年“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2012年5月得知了“创作工程”申报实施办法后我立即开始了准备工作。和2006年参与申报“20世纪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样,我首先从有关安徽历史题材入手,但此次高手林立,第一轮草图评审我落选了。2013年1月接“工程”组委会办公室通知后,我又及时提交了两个项目草图稿。5月得知我的第3稿“汉代太学与独尊儒术”草图入选。2013年9月13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150个主题167幅(件)作品习作稿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我与“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正式签约,接受国家给予我的订单。
这次创作的历史事件时间可追溯到上古七千年,不要讲画家本人就连历史学家手头的考古资料都非常有限。因此如何认识历史、还原历史成为每一位作者立马要解决的问题,图解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考验着每一位作者的智慧。
这次的创作资源不无存在,仅有的考古资料也非常稀缺,同类题材艺术作品演义戏说偏多,史实误差太大无法参照。创作素材主要是在互联网上收集整理,开始阶段创作几乎没有实质的进展。
2016年3月,在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后,刻印创作正式开始。版画是思考的艺术,许多画面效果还是要在上版刻与印中才能发挥出来,一旦构思构图确立,就是一版到底,边刻边印边思考,在刻印转换中版面以套色顺序刻、印、铲轮番制作不间断,最后以绝版而结束,根本就没有悔改的余地,如果不满意只能重新换版从头再来。所以每次刻版印制后根据画面效果要深入思考很久才可以进行下一版面的创作,正是:思索许多才可以动刀几许。
五个春夏秋冬风霜雪雨,一路颠簸一路歌。2016年8月,我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的要求完成了“汉代太学与独尊儒术”项目创作,9月1日,“工程”组委会办公室指定的上海特锐公司专车到合肥取画,看着带雪白手套的工作人员把作品层层包裹装车起运,我感慨万千。
历时一千多天的古代历史题材创作过程使我有了一次全新的创作体验:
从无米之炊到少米之炊,从过于谨小慎微依赖客观史料到纵相历史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之中受益颇多。以历史为题,将真实的历史与艺术的真实有机合成并达到艺术的合理完美之境,需要当代美术家以穿越时空的臆断和纵向的视野去思考,需要当代美术家深厚的历史情怀与炽烈的创作激情,这也是当代美术家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历史题材创作中的能力体悟,也是此次创作的自我要求。
套色版画《黄山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