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场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 2014典藏·山水作品展》(以下简称《典藏·山水》)的艺术盛宴已在中国国家画院国展美术中心隆重揭幕。作为参展嘉宾之一的“长安画派”代表性画家崔振宽先生,千里迢迢从西安赶来共襄盛举。和他一起参展的还有另外15位国家画院的同仁,他们均是当前山水画领域各画派的代表性人物,联手带来了超过200幅高水准的山水佳品。能将如此众多的山水大家及其佳作汇聚一堂,堪称是近年来少有的、高水准的一次艺坛盛会。
盛会期间,笔者有幸采访到了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并获悉在明年80岁寿诞之际,他将举办“从艺60周年”大型个展。而此次在《典藏·山水》展中露面的大部分精品,都将收入其中。
崔振宽先生在接受主流媒体群访
自幼爱画无师自通
作为中国国家画院资格最老的研究员之一,崔振宽目前依然担任着陕西省国画院、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并以蓬勃的创作激情活跃于山水画坛。从艺60年来,他不断地探索山水画的创作技巧,从水墨到焦墨,屡屡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为当今山水画界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
崔老称自己从小便爱画画,也有一定的家教影响。“父亲从商,喜欢写字,也结交了许多书画名流。”因此在很小的时候,父亲便督促他习字,一来二去,对字画的兴趣也慢慢浓厚起来。“我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书摊儿上看到一本《芥子园画谱》,很是喜欢。但当时没有钱啊,就跑到家里拿了一本《四书集注》跟人家换,后来才知道那本画谱没那么值钱。”说到这些儿时趣事,崔老很是开心,也正是这本“芥子园”导致了他后期创作风格的转变。
在崔老的记忆中,解放前的西安虽仍处在战乱之中,但常常会举办一些艺术品的展览展销,“什么字画啊、古董啊,很多都是古代的精品,我就看哪个标着‘已售’,就知道它是好的,再看它到底好在哪儿?”在崔老的眼中,这也算是一种对书画的启蒙教育,并最终促使他走上了“国画”这条艺术之路。
坚守“长安”转型“焦墨”
众所周知,崔老是“长安画派”坚定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我认为,‘长安精神’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当代的创新。”因此,他一直坚持把个人创作与社会功能结合在一起。
采访结束后,崔振宽先生与中国国家艺术网总编辑钟文先生合影留念
在创作风格上,崔老深受黄宾虹晚年作品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黄先生的画册开始大量出现,随着接触的越来越多,我便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热衷地投入进去。”之前提到“芥子园”对崔老的影响很大,“它呈现出的便是一种焦墨的关系”,而黄宾虹也提出“宋画多用焦墨”,这种异曲同工则促使他加快了向“焦墨”技法的转型。“我觉得‘焦墨’在用笔的力度上以及给人的视觉感受上,会更加强烈一些。特别是在表现西北地貌的那种苍茫、苦涩感上,也更利于个人情感的充分表达。”于是,他取黄氏之苍而去其润,变其小笔勾画为大笔点簇。为了描绘黄土高原浑朴粗糙的质感,他在放弃流畅、圆润、优雅笔画的同时,还大大弱化甚至放弃皴法,取而代之以点线勾画,再略加干擦,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创作风格。在他的近作中几乎看不到具象的山水,满纸都是恣肆纵横的强悍点画,而这些探索对笔墨与大壮风格的“共生”探索是突破性的。
老当益壮南宗北派
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崔老依然是一副“老当益壮”的姿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觉得自己是80岁的人,我完全没这感觉……当听说有人说我的作品很当代,我感觉很高兴!如今的画坛是多元化的格局,充斥着各种风格和尝试,而我自己虽然对很多当代的风格不甚了解,但我很支持这些个性化的创作。而之所以说我的作品有当代的元素,我觉得至少还说明我还在思考这些问题。”
对于宗派之间的争论,崔老认为因地域性而形成的画派“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古今中外皆如是。”正所谓:无谓高下,各有千秋。至于自身的创作流派,崔老戏称自己是“南宗北派”——既有南宗的文化积淀,又有北派的大开大合。在他眼中,水墨在当代艺术中的位置尚无定论,“因为具备太多不确定性,所以不好评价。”但对于一些艺术家“自我感觉太好”,崔老却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这明显是一个缺点。”因为对于他自己来讲,“我永远不会满足,我的艺术生涯永远是在不懈的追求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