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艺术网讯(张婷婷 报道):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也是承载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祭祖的民族寄托之地,更是中国文艺工作者的精神家园。4月21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副院长张江舟、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加林,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报》执行总编王平,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乔宜男、美术馆馆长陈风新、国画院副院长于文江,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姜怡翔,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立柱、陈钰铭、李晓军、胡秋萍、魏广君等与《中国美术报》社团队一起到延安这个“文艺老家”采风写生,在延安万花山同延安美协的画家,新新双语小学、杨家砭小学的百名留守儿童及万花乡的村民们一起开展了“美丽中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主题植树活动,在万花山上种下一片“中国画家林”。随着刘大为、杨晓阳、王青山、石兴平为刻有“中国画家林”的石碑揭幕,活动正式开始。
杨晓阳题写的“中国画家林”石碑揭幕
活动现场,最惹人注目的就是穿着校服的新新双语小学、杨家砭小学的百名留守儿童,他们与艺术家们一起刨坑、浇水,认领树苗,在陡峭的山坡间忙碌劳作。刘大为说:“通过植树让延安覆盖绿色,这是现实意义。更重要的是借这次活动,传承延安革命精神,培养后人,是我们艺术家应尽的一份责任。”
杨晓阳告诉记者,这些孩子就是在2012年5月中国国家画院组织百名画家“走进延安”采风写生时在当地的“大手拉小手”帮扶对象,这个活动延续至今已4年,从未间断。他说:“这次来,看到我们资助过的小学生,看到黄土高原不断被绿色覆盖,也看到延安人民对延安文艺建设的重视,很感动。对艺术家来说,生活是艺术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毛主席、习主席讲话的精神鼓舞下,我们自2012年开始,每年都到延安来写生,资助留守儿童,今年开始的植树活动我们也会坚持下去。”
植树现场
新植的树苗上都挂着一个认领卡,上面写着画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寄语。在这片画家林现场还有另一块由刘大为题刻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石碑,石碑后面镌刻了响应此次活动号召,为种树育人捐款捐画的参与者名字。《中国美术报》自3月7日和3月14日刊发由杨晓阳发起,刘大为、冯远、许江、卢禹舜、张晓凌、张江舟、赵卫、曾来德、纪连彬、高云、韩书力等多位政协委员和书画名家响应的《种一棵“乡情树”倡议书》后,得到了众多读者和艺术家的支持,他们来电或留言表示希望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能推动开展这一意义深远的公益活动。在此期间,多位艺术家通过捐款、捐画,亲手种下乡情树等举动积极响应该倡议。吴山明、朱颖人、郭怡孮、陈家泠、谢天赐、姚伯齐、刘建、赵奇、梁占岩、贾广健、马锋辉等艺术家虽未能赶至延安,但他们心向往之,并捐献作品来支持此善举,也有读者通过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为活动捐款、捐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画家陈鹏坚持种树已近10年,他说:“现代化都市,人难以与自然亲近。我希望寻找一片可以安家的田园。对我来说,植树不是喊口号,而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延安采风团与延安美协画家、当地学生及村民在主题植树活动现场
“种下一片画家林,之后这里会绿树成荫,培养这些孩子,之后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组织的这一活动功在千秋。”延安美协主席李师明说。
对于画家来说,种下的树与这片黄土地产生了真实的联系,建立起艺术家与土地的情感,培养了这块土地上的学生,也让这份情感更加厚重与深情。张江舟说:“我们跟延安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活动主题跟植树有关,跟树人有关,植树和育人有一种天然的关系,尤其是被资助的留守儿童跟我们一起植树,特别有意义。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倡导更多的美术家关爱我们的社会,关注绿色生态问题。”
刘大为题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石碑
现场感言
何加林:在故土种下一棵树,给家园留下一份情。虽然只是种几棵树,但在延安扎下了根。
张立柱:处在黄土高原的延安已经覆盖了绿色,现在我们添枝加叶,希望这片绿色更加茂盛。
乔宜男:种下一棵乡情树,寄托一份故土情。
王 平:植树造林,美丽中国,更重要的是建立艺术家与土地的情感。
陈风新:这次活动,是艺术家带着传承延续的心愿,带着文化,带着生活,融入自然的实践。
于文江:艺术家不仅仅要植树造林,更要扎根这方土地,创作出更有分量的作品。
陈钰铭: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是我的荣幸。
李晓军:这是一个对于生态,对于人的精神延伸的一个活动,包含了大家对自然、对人、对土地的情感。
胡秋萍:走出书斋,反哺社会。
姜怡翔:高峰的形成应该有雄厚的基础做积淀,这种积淀是一种延续不断的精神传承。从娃娃抓起,根植于乡情热土。
魏广君:种下一棵树,留下我思念,寄予我理想,神圣精神寄托在此,留给后学一片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