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经历了清末以来的巨大震荡,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依然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探索和研究。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艺术家们更愿意用自己的创作来探索和表达,但无疑,继承与创新依然是艺术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借“中国国家画院周韶华捐赠作品展”的机会,有必要再一次审视和研究周韶华先生的艺术。
周韶华先生是一位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处于中西交汇、新旧转型的节点,周韶华先生自觉承担起了为中国当代美术探索出一条道路的责任,成为当代中国画坛的一位先锋,为当代中国美术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参照。
周韶华作品
周韶华先生杰出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缜密的理性思考。在约100万言的理论文字中,形成了自己从文化理想到方法论完备的美术理论体系。如果周先生没有从事艺术创作,那一定是一位卓有建树的理论家。
更可贵的是,周韶华先生是一位理论的积极践行者。正是基于缜密而独立的思考,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年过半百的周韶华先生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长征。从黄河到长江,再到大海;从长白山到帕米尔高原,行程约20万公里,亲身体验了中华文明的绚丽、雄浑和博大。这种体验式的文化寻源,已经超越了默记心识的采风和对景写生的搜索,而是在富有寓意的长江黄河的寻源中,在艰苦的山水跋涉中,踏着祖先的脚印,思考华夏文明的精神所在,思考恰当表达这种精神的图式。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继承中国的绘画传统,从笔墨的传移模写着手,是习以为常的做法。周韶华先生不满足于此,而是直接寻找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汉唐的雄浑、博大和包容的气象中发掘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中国现代美术所缺失的滋养,在更加宏观的层面上理解笔墨的意义。
周韶华作品
周韶华先生不仅从形而上的层面进行文化溯源,也从方法论的层面进行传统的承继与开创。在周先生看来,中国传统绘画的线和墨与西方绘画的面和色的结合,中国水墨画的章法与西画的结构融合,是当代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支点。找到了这一支点,周韶华先生就有信心像阿基米德找到了撬动地球的支点一样,解开中国画百年来继承与创新的顽结。
大格局思维、东方巨人意识是周韶华先生的审美理念。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周先生一直将自己的创作理念定位在宏大和崇高的审美追求上。在纵观历史和俯瞰中西的维度中,周韶华先生的创作始终像一个东方哲人一样,观照着民族文化、中西交流、自然与人的和谐。
周韶华先生温润蕴藉、筚路蓝缕、著作等身,成为当代中国艺术的重要参照,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的价值所在。(本文为杨晓阳先生为中国国家画院周韶华捐赠作品展作的序)